【編者按】
硬實力讓城市強大,軟實力讓城市偉大。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一座座城市,在文化建設、城市治理、人居環境、營商和創新等諸多領域所折射出的城市精神品格,穿過歷史長河,歷經時光洗禮,內化為城市軟實力之基,推動城市綜合競爭力不斷躍升。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這一次,我們將目光瞄準紐約、倫敦、巴黎、阿姆斯特丹、慕尼黑、迪拜、悉尼、東京、新加坡、上海等10座全球中心城市,聚焦“城市軟實力”發展,為國內城市提升軟實力、做強綜合實力、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有益參考。
年末的上海,各項工作緊鑼密鼓。經歷了上半年的艱難抗疫之后,上海正在開足馬力,向著全年經濟正增長的目標穩步邁進。
重重挑戰中,一些好消息令人振奮:如期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,總成交額735.2億美元,同比增長3.9%;今年前三季度,上海外商直接投資185.68億美元,同比增長11.3%;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、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等國際盛會相繼在滬召開……
突如其來的疫情之后,上海為何能迅速復蘇、重煥光彩?全球英才和國際資本為何始終青睞上海?瞄準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,種種韌性表現背后,是上海提升城市“軟實力”的不懈努力。
歷經風雨,愈見城市軟實力
今年10月底,上海市統計局發布數據:前三季度上海GDP累計為30957億元,同比下降1.4%,降幅較上半年收窄4.3個百分點。前三季度上海經濟呈現V型反轉態勢,經濟總量繼續保持全國首位城市地位。
首位城市,來之不易。當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當城市經歷疫情風雨,上海發展韌性不減。
這樣的表現,是軟硬實力協同發力的結果。
從硬實力看,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,上海2021年經濟總量突破4萬億元,排名全國首位。世界城市實驗室發布的《2021全球城市500強》中,上海排名第九,位居中國40個入選城市首位。
隨著國際經濟、金融、貿易、航運、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不斷推進,上海的硬實力還在不斷提升。最近,在上海制造的國產大飛機C919獲頒生產許可證,在上海設計建造的國產大型郵輪發布服務品牌。今年前10月,上汽集團銷售整車427.4萬輛,在中國市場保持領先地位。海外銷量達到77.2萬輛,超去年全年水平,“海外每賣出3輛中國車,就有1輛是上汽造。”
硬實力的閃耀,離不開軟實力的默默滋養。
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精神品格,如紐約的“夢想和創造”、倫敦的“不屈不撓”,這些精神品格穿過歷史長河,經受時光洗禮,內化為城市軟實力的內核。而“海納百川、追求卓越、開明睿智、大氣謙和”的上海城市精神和“開放、創新、包容”的上海城市品格,為上海提升城市軟實力提供了行動指南。
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,上海的外商投資仍然逆勢增長。最新統計顯示,上海已累計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877家、外資研發中心523家,兩項數據穩居全國首位。
為什么上海能成為外商投資的首選地?除了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的提高,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海的營商環境不斷改善。
“上海是一個頂尖人才容易待得住的地方。” 在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王磊看來,無論是法治環境還是政府服務,上海都給了外資企業足夠的信心。最近幾年來,阿斯利康將上海研發平臺升級為全球研發中國中心,逐步形成“以上海為中國總部,北京、杭州、成都、廣州、無錫、青島為六大區域總部”的全新在華布局。
“軟實力和硬實力內在統一于城市綜合實力,既相輔相成、又相對獨立。”去年召開的上海市委全會明確將“城市軟實力”寫入地方黨委報告。報告指出,硬實力如果沒有軟實力的賦能就不具有可持續性,而軟實力如果失去硬實力的支撐也將“不堪一擊”。“只有軟硬實力一起發揮作用,才能形成更強大的城市核心競爭力,成就一座經久不衰的偉大城市。”
讓在者舒心、來者傾心、未來者動心
黃浦江畔的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,最近迎來了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入駐。這艘清同治年間的貿易商船在沉沒水底150余年后,終于在黃浦江畔“安家”。未來,1號船塢區域將會建設一座覆蓋整個古船沉箱的臨時考古站,而楊浦上海船廠舊址將建成長江口二號古船博物館。
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出現,既見證了上海港的悠久與繁華,更見證了近代上海作為東亞乃至世界貿易和航運中心的珍貴歷史。上海市文旅局局長方世忠說,接下來上海將用水下文化遺產講好上海故事、中國故事,全面展現中國水下考古的魅力和科技創新實力。
文化,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。如何發揮軟實力的“加速器”作用?上海市委的報告條分縷析:
讓核心價值凝心鑄魂、讓文化魅力競相綻放、讓現代治理引領未來、讓法治名片更加閃亮、讓都市風范充分彰顯、讓天下英才近悅遠來,為上海創造新時代新奇跡、展現現代化新氣象提供不竭動力源泉。
黃浦江畔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地,如今已變身世界級的文化集聚區。中華藝術宮、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、世博展覽館等世博會永久性保留場館,轉型為上海的重要文化設施。和平精英國際邀請賽、國際籃聯籃球世界杯、環球馬術冠軍賽等頂級活動相約世博,世界人工智能大會、中國國際動漫游戲博覽會等專業展會扎根世博。
“世博地區‘展、演、節’集聚效應越發突出,‘看演唱會、玩音樂節、逛品牌展’去世博已經深入人心。”上海自貿區世博管理局副局長沈鋒說,“十四五”期間,隨著上海大歌劇院、前灘31文化演藝中心、久事國際馬術中心等一批項目將投入使用,世博的大型文體場館將達到13座,展演觀眾坐席數突破6萬個。“希望吸引全球最新最酷的元素放到世博來實踐,把世博打造成文體旅‘首選之地’。
城市軟實力,不只有文化建設,城市治理、人居環境也是重要內容。
政務服務“一網通辦”和城市運行“一網統管”,是上海城市治理的名片。兩張網建設,不僅有技術更有溫度,為善治城市打下了基底。
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、城市運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麗介紹,上海嘗試將共享單車的開鎖率、氣象的天氣數據、交通部門的客流數據進行整合,使共享單車的投放,越來越貼合市民的實際需求,從管得“高效”,變為管得“貼心”。
當前,上海政務服務“一網通辦” 歸集了身份證、駕駛證、營業執照等630類高頻電子證照1.77億張,市民和企業調用量突破12.4億次。2020年以來,相繼推出小孩出生、新能源車專牌申領等36個“一件事”,平均減環節70%、減時間58%、減材料77%。城市運行“一網統管”市級平臺匯集72個部門220個系統、1202個應用,建成覆蓋市、區、街鎮三級城市運行體系,在城市日常管理及高溫、寒潮、臺風、各類突發事件調度處置中發揮了樞紐平臺作用。
上海提出,要通過軟實力的提升,形成這樣一種干事創業熱土、幸福生活樂園的生動圖景——“既講規則秩序、又顯蓬勃活力,既有國際風范、又有東方神韻,既能各美其美、又能美美與共,既可觸摸歷史、又能擁抱未來,既崇尚人人奮斗出彩、又體現處處守望相助”。簡而言之,就是“讓在者舒心、來者傾心、未來者動心”。
展示中國理念、中國精神、中國道路
思孟堂、格致樓、倚竹苑……冬日的上海蘇州河畔,華東政法大學的歷史建筑群巍然矗立。破墻退岸后,這些紅磚灰瓦的建筑與蘇州河美景相映成趣,路邊還有驛站供市民歇腳休憩。自蘇州河華政段濱河步道貫通后,這里已成為遠近知名的網紅打卡點。
今年10月底,主題為“行動,從地方走向全球”的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場活動在上海舉行。百年校園華東政法大學融入蘇州河濱水綠地景觀提升工程,以專欄形式被收錄至活動發布的《上海手冊》中,向全球進行推介。
以上海的兩條母親河黃浦江和蘇州河為縱橫主軸,一條條居民家門口的小溝小河星羅棋布,如同城市的毛細血管。2017年底,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貫通開放。2020年底,蘇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岸線也實現基本貫通。以建設“人民城市”為指引,上?;ù罅庳炌?ldquo;一江一河”,讓昔日的“工業銹帶”變身“生活秀帶”“發展繡帶”,上海市民也因此擁有更多的公共空間、更好的生態環境。
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為人民。全過程人民民主,也是上海“人民城市”建設的內在動力,也是上海提升城市軟實力的重要支撐。
室外天橋,年老體弱者“過街難”被人大代表們看在眼里,一份份建議由此化為一部部無障礙電梯;地鐵站出入口,每天往來于此、急需買個口罩的乘客不在少數,一臺臺口罩自助售賣機及時補上“不時之需”……如今在上海,大到城市規劃、小至身邊煩惱,嵌入城市方方面面的開放平臺都廣開大門聽取群眾意見。
新一輪擴點提質后,上海市人大、市政府的基層立法聯系點均增至25個,覆蓋全市16個區,真正體現“全領域”“全行業”。依托“12345”市民服務熱線等平臺,上海在全國城市中率先成立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,明確各級國家機關應當建立健全人民建議相關機制,促進人民建議落實轉化,不斷把群眾的“想法”變成工作的“辦法”,把群眾的“金點子”變成發展的“金鑰匙”。
“堅持放大共性優勢與彰顯個性特質相結合,堅持對內凝聚人心與對外塑造形象相結合,堅持長期綿綿用力與階段性突破躍升相結合,堅持整體目標導向與人人競相參與相結合,堅持提升軟實力與增強硬實力相結合。”上海市委的報告提出,要持續發揮軟實力的“加速器”作用,全面增強城市綜合實力,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,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、中國精神、中國道路。(何欣榮)